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市场

博士招生,近水楼台“莫得越”

发布时间:2023-04-19 01:07:43 来源:互联网


(资料图)

近日,“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阿进录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成绩,拟录取为该校2023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”事件引发关注。4月13日,民族大学发布公告称,经复核,阿进录不符合该校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,取消其拟录取博士研究生资格。  这是一起典型的“反转新闻”。先是校方工作人员回应称“他(阿进录)只是一名考生”,“报考资格通过了审核”,很快校方正式发布,称阿进录“不符合报考条件”,拟取消其录取资格。经过这样的戏剧性变化,从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变成了“近水楼台‘莫得越’”。  对于这个事件的结局,网友们普遍颇感欣慰:“近水楼台先得月,想打酱油了。”“虽然举贤不避亲,但这太可疑了。”“如果不扒出来,事就成了。”“及时排雷,恰到好处。”避免学历贬值,需要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两个环节严格把关。只有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提高了,不让“打酱油”的人搭招生的便车。招生的篱笆扎紧了,也有利于培养过程严格把关。相反,如果招生这个入口关没把好,培养过程的亡羊补牢将难上加难。严格博士研究生招生,不需要在制度建设方面新增多少更为严苛的条件,只要把现有的招生要求严格执行到位,基本上就可以让那些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人望洋兴叹。“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为春。”这是宋代诗人苏麟留下的诗句。相传,范仲淹在杭州为官时,当地不少官员得到过他的提携,大家也感谢他的知遇之恩。苏麟由于在杭州之外任职,与范仲淹很少来往,无缘得到提拔。后借到杭州办事的机会,献诗一首,范仲淹领会其意,满足了他的欲求。此后,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遂成为传世名句。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揭示的是人情社会的普遍现象:要在成功的道路上走捷径,得有人鼎力相助。至于这样的相助是否合乎规则,如果不合规的话是否可取,反倒容易被人忽略。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欧洲质量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